發表文章

114自然課程學習目標

  114自然課程學習目標 1. 了解太陽的光和熱會影響地球生物生存。 2. 認識太陽光和熱可以轉換成生活所需的電能。 3. 透過觀察日晷,能了解不同的光源位置會對影子的長度與方位造成影響。 4. 透過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測量,覺察太陽在一天中的方位和高度角有規律性變化。 5. 透過比較不同季節太陽的測量資料,察覺日出、日落的方位和高度角及溫度會隨著季節不同而有規律性的變化。 6. 能觀察生活中的彩虹現象,探究出現彩虹色光的條件,並發現彩虹與太陽的相對位置關係。 7. 能透過實驗操作,發現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所組成。 8. 能認識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及光在不同介質中的行徑變化。 9 . 能透過實驗操作,理解放大鏡的聚光和成像。 10. 觀察植物為了適應不同環境所發展出來不同形態的特徵。 11. 透過討論能知道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獲得的。 12. 透過探究實驗了解植物的根吸收水分之後,經由莖輸送到葉子,最後利用蒸散作用在葉子將水分排出。   13. 透過觀察發現植物的花朵有雄蕊和雌蕊的區別,並知道雄蕊透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將花粉傳送到雌蕊的柱頭完成授粉,最後形成果實並產生種子。 14. 透過討論了解植物的種子會利用不一樣的方式進行傳播,達到繁殖的目的。 15. 透過實際種植了解植物除了種子之外,還會利用根、莖、葉等不同部位進行繁殖。 16. 能透過實際觀察記錄植物的特徵,並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徵進行分類。 17. 透過觀察海水水溶液,了解水溶液是不同物質溶解在水中,所組成的混合物。 18. 透過探究活動,發現能利用水分蒸發的方法,來分離水溶液中的固體物質。 19. 利用石蕊試紙和自製酸鹼指示劑來檢驗水溶液的酸鹼性;並依據實驗結果,定義酸性、中性和鹼性水溶液。 20. 透過實驗了解酸性和鹼性水溶液混合後,會因交互作用而改變水溶液原來的酸鹼性。 21. 覺察及了解各種酸鹼水溶液在生活環境中的應用與影響。 22. 透過實驗了解許多水溶液具有導電性,並能注意生活中的用電安全。 23. 能察覺物體向下運動是受到地球引力作用。 24. 能知道地球上的物體都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25. 能辦別物體受力可分為接觸力與超距力。 26. 能運用時間與距離的關...
圖片
升上三年級的孩子,全新的學習科目---自然科學 先來看看這學期要學習的單元架構吧!
圖片
六年級自然課程架構表
  二、植物的奧祕 2-1 植物的構造和功能 1. 「水如何進出植物體」實驗: (1) 植物的根會吸收水分,莖會輸送水分,所以吸收瓶裡的紅色水後,植物的根、莖、葉都有紅色水。 (2) 錐形瓶裡的水變少,是被植物吸收至體內。 (3) 塑膠袋內的小水滴,是從葉子蒸散出來的。 (4) 水經由 根吸收 ,由 莖輸送 到葉,再由 葉蒸散 到大氣中。 2. 根、莖、葉的主要功能: 部位 主要功能 根 ‧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根深入泥土中讓植物可以更穩固,不易因外力而傾倒。 莖 ‧將水分、礦物質和養分輸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 ‧支撐植物體,使葉片分散生長,以獲取更多的陽光。 葉 ‧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進行蒸散作用蒸散水分。 ‧具有呼吸的功能。 3. 植物為了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也會演化出各式各樣不同形態及功能的根、莖、葉,來協助自己生長。 (1) 榕樹 的 氣生根 :為暴露在空氣中的根,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2) 馬鈴薯 的 塊莖 :儲存水分和養分,也具有繁殖的功能。 (3) 仙人掌 的 針狀葉 :葉子退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的散失。 4. 花的構造與功能: (1) 不同植物所開的花,顏色、形狀和氣味各有不同。 (2) 基本構造有 雄蕊 、 雌蕊 、 花瓣 和 花萼 等。 (3) 雄蕊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上,稱為 授粉 。授粉之後,雌蕊會發育成為果實和種子。 (4) 有些花可以 吸引昆蟲 來幫助植物授粉,有些則是利用 風力 、 水力 來傳播花粉。 5. 果實和種子的功能: (1) 果實在未成熟前,具有 保護種子 的功能;果實成熟後,則有幫助種子 傳播 的功能。 (2) 果實可以保護種子,種子可以長成新的植物;每種植物都有不同傳播種子的方法。 傳播方式 植物 風力 木棉、臺灣欒樹、青楓 附著動物身體 大花咸豐草 ...
  一、觀測太陽 1-1 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 1. 當光照在不是透明的物體時,因為光無法穿透物體繼續直線前進,造成物體另一側無法被光照到,於是形成陰暗的 影子 。 2. 以大樹為例,一天當中影子的變化為: (1) 上午的太陽在東邊,大樹的影子在西邊。 (2) 中午的太陽在天頂,大樹的影子在大樹正下方。 (3) 下午的太陽在西邊,大樹的影子在東邊。 3. 竿影變化實驗: (1) 影子的位置和長短變化與光源的位置有關。 (2) 影子與手電筒的光源 方向相反 。 (3) 手電筒光源角度愈大,影子愈短;手電筒光源角度愈小,影子愈長。 4. 觀測太陽和觀測月亮相同,都是使用方位和高度角來表示,但是陽光很強,所以不能用眼睛直視,只能用物品的影子來觀測太陽的位置。 5. 太陽方位:利用指北針找出竿影的方位,太陽方位和竿影剛好相反。 6. 太陽高度角:測量時,先將竿頂到竿影末端連成直線,直線和地面的夾角就是 太陽高度角 。 7. 觀測太陽方位和高度角的方法: (1) 以人影直接測量:站在陽光下觀察自己的影子,再利用指北針定出方位,太陽就在影子的相反方向;將繩子從人的頭頂拉到影子的末端,就可以用大型量角器量出太陽的高度角。 (2) 用太陽高度角觀測器測量:先以指北針定出正確方位,就可藉由吸管影子落在方位盤上的情形,得知太陽的方位;從吸管的頂端拉一條線到影子的末端,以量角器測量在棉線與地面的夾角,即太陽高度角。 8. 測量太陽高度角時,使用的竿子愈長,影子就愈長。竿子長短或是測量方法不同,但在相同地點、相同時間所測出來的太陽高度角是一樣的。 9. 測量一天中太陽高度角實驗: (1) 一天中, 中午 的太陽高度角最 大 ,影子最 短 , 清晨 和 日落 的太陽高度角最 小 ,影子最 長 。 (2) 清晨太陽出現在天空 偏東方 的位置,中午移到 南方 ,傍晚移到 偏西方 。 10. 依據一天中太陽移動的位置,從地平線開始,可以畫出太陽的移動路徑,這就是太陽的 運行軌跡 。